最近,遇到了一个颇为离奇的案子。甲方慷慨地借给乙方几十万人民币,两人白纸黑字,签署了借款合同。然而,当还款日到来,甲方要求乙方履行约定时,乙方却翻脸不认账,一口咬定从未借款。甲方惊愕之余,拿出了那份借款合同,乙方却轻蔑一笑,坚称那签名绝非出自他手。
甲方愤而将乙方告上法庭,法庭上,乙方依然坚称那签名是假的。法院为了公正,委托了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笔迹鉴定。
鉴定结果让甲方如遭雷击——鉴定意见为:借款合同上乙方的签名笔迹与对比材料上笔迹不是同一人书写。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难道鉴定中心出了差错?或者是甲方记错了?
甲方带着满腹疑惑找到了相关机构寻求帮助。最后得到的结果是:鉴定中心的结论并无差错。那么,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?
唯一的解释就是,乙方当时借款时就已经想好了耍赖。于是,签名时的笔迹故意用的不是他平常惯用的风格。因为笔迹鉴定需要有比较多的参照材料,也即,会拿书写人惯用的笔迹来做对比。如果书写人签名时不是他惯用的笔迹,那最终笔迹鉴定很难认定是同一人所书写。
这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该如何防范此类风险呢?
首先,增加按手印环节。指纹是每个人的独特标识,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各不相同。在签订合同时,务必确保所按的指纹清晰可见,没有被故意扭曲或模糊(郑重强调:务必清晰可见!),如果指纹不清晰,一定要坚持重新按。
其次,录音录像不可少。在签订合同时,同时进行录音和录像可以完整记录签名的全过程,为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提供有力证据。
最后,邀请第三方见证。在签订合同时,可以邀请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作为见证人,以增加合同的可信度和法律效力。
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,我们不仅要提高法律意识,更要学会运用科技和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。希望通过这个案例,大家能更加重视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身份验证环节,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。记住,多一个心眼,就多一份保障!